貴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_茅臺假酒四十年簡史
1984年,在北京,時任茅臺酒廠廠長的季克良看到有人在收茅臺酒瓶,他問對方:“你收茅臺酒瓶做什么?”
對方說:“茅臺酒廠生產緊張,瓶子不夠供應,我們幫酒廠收購。”
后來在央視《新聞會客廳》里,季克良說:“茅臺酒廠從來沒有回收過酒瓶,能肯定有人在做假酒。”
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茅臺酒的價格已經從七十年代初的4元多,漲至近20元,假茅臺酒已經在市場上出現,酒販子們以10元的價格收購空茅臺酒瓶,再用一般的酒灌上。
1988年以后,隨著名酒價格的放開,茅臺酒由20多元升到150元—200元不等,近200元的假茅臺也隨之而來。
當然,不僅僅是茅臺酒被造假者看上,其他名酒、鞋子,甚至種子也存在假貨現象,1991年,“3·15”晚會就誕生于這樣等背景之下。
其實現在的很多假茅臺酒銷售套路,在上世紀就已經出現并被造假者熟練地運用。
《南風窗》1992年的報道《真假“國酒”之戰》中提到:
上世紀八十年代,茅臺鎮就出現了幾十家小酒廠,選擇和茅臺酒同樣的包裝,不貼商標就出廠,由造假者們自己去貼商標,甚至還有偽造證件、偽造發票,私刻公章的現象。
1992年,貴陽市云巖區工商局查獲了一起百萬元假茅臺酒案,作案者假冒仁懷縣糖酒公司副經理的名義出售了假茅臺酒640件(每件12瓶),這些假酒都是在當地購買的不貼商標不加瓶蓋的酒,再自己貼標封蓋,買假發票、準運證等,每瓶成本僅24.70元,最終以90元/瓶的價格賣出,獲利42萬元,而買方當事人讓其開票價為每瓶130元或140元。
此時包括茅臺酒在內的名酒假酒現象已經相當普遍:1991年,北京一場對北京城區市場銷售對名白酒真偽情況進行了監督抽查,場所涵蓋了賓館、飯店以及大商場,最終抽取的五十個茅臺酒與五糧液樣本中,僅有九個真品。
此外,1992年5月,茅臺酒廠在《貴州日報》上刊登聲明稱:有酒廠為標榜自己的產品,自稱為“二茅臺”、“賽茅臺”、“xx茅臺”等,請國外各界人士注意,不要上當受騙。
而在當時,已經有某酒廠用的是茅臺酒的配方,或者某酒廠負責人是原茅臺酒廠的老工人等傳言出現。
這樣的故事,直到現在都還很常見。不管是茅臺鎮的部分小酒廠的假酒一條龍產業鏈、打擦邊球的酒企,還是各地的回收瓶造假。
打不盡的假酒,故事還是那些故事,技術在與時俱進。
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現假酒開始,有關部門以及茅臺酒廠都投入了大量都人力物力以及財力進行打假。
2010年,貴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甚至成立了國酒茅臺分局,專職負責查處各種假冒、仿冒或“傍”茅臺的違法和侵權行為。
此外,茅臺每年花費在防偽、打假方面的各項支出有人民幣2億多元。除了設立打假辦之外,茅臺酒廠對茅臺酒防偽暗記不斷更新。
2013年,茅臺斥資1.27億打造的“RFID”芯片防偽溯源系統正式應用,在瓶蓋上增加RFID芯片,本意是實現防偽數字化、溯源信息化。然而,2014年,700余萬條數據被非法泄漏。
直到現在,很多人還在用NFC功能鑒定真偽,但能通過手機NFC功能識別的茅臺酒不一定是真茅臺酒。
茅臺酒的市場越是熱鬧,造假者越猖獗。
值得肯定的是,隨著茅臺酒的這輪渠道變革,市場上流通的真茅臺酒更多了。但需要警惕但是,各種各樣的茅臺酒造假技術不斷推陳出新。
市場越是瘋狂,越是小心為王。
參考資料:
《假酒大寫真》——《人民論壇》月刊
《真假“國酒”之戰》——南風窗
撥打電話:180-0155-8858
在線咨詢:點擊發起人工客服會話>>>
在線預約:點擊即可人工預約服務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