郴州紅盾網_淚目!跳崖幸存紅軍陳世榮看到了21世紀的中國
編者按:
紅五十二團掩護主力突圍中,敵人以群眾作人盾步步逼近。紅軍戰士誓死不愿誤傷百姓、不當俘虜,100余名十六七歲的紅軍戰士砸壞槍支,毅然縱身跳下70多米高的懸崖,絕大多數壯烈犧牲……
這場悲壯的戰斗,發生在1934年秋的銅仁市石阡縣龍塘鎮困牛山。
紅軍用生命保護群眾,贏得了群眾的信任,他們為紅軍帶路轉移突圍、掩護紅軍傷病員、為紅軍縫制衣被,并紛紛加入紅軍。
傳承紅色基因、賡續紅色血脈。雖然時間流逝,但紅軍戰士的英勇獻身精神和感人故事永遠流傳,并一直激勵著后人。6月上旬,多彩貴州網記者循著紅色足跡,走進石阡這片紅色熱土,感受共產黨人的初心。
6月初,記者一行來到銅仁市石阡縣龍塘鎮困牛山戰斗遺址,只見群山連綿起伏,樹木郁郁蔥蔥??烧l能想到,這里曾發生了一個百余紅軍跳崖的悲壯故事。
采訪中,記者見到了當年跳崖幸存紅軍陳世榮的兒子陳德昌。
跳崖幸存紅軍陳世榮和他的軍號
陳世榮原名何步榮,12歲時離開老家(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)參加紅軍,后在紅6軍團18師52團任司號員。
1934年8月,奉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,長征先遣隊紅六軍團兩個師6個團共計9700余人從湘贛根據地突圍西征。
10月5日,時年19歲的陳世榮隨紅六軍團進入石阡縣。
16日,困牛山戰斗打響。
陳世榮生前告訴陳德昌,紅軍剛上困牛山就中了埋伏,師長龍云率領近200人欲沖出重圍,但兇殘的敵人裹挾老百姓做“人墻”,紅軍不便展開戰斗,一步步退到虎井溝懸崖邊。戰斗進入白熱化時,紅軍彈盡糧絕。
“父親講,連長喊大家把槍甩下河去,一起跳崖,不能落在敵人手里。”陳德昌說,“跳崖是在下午,大家都知道崖很深,但不愿做俘虜,寧可跳崖。”
陳世榮因個子小,體重輕,跳下去后被一根樹藤掛住。
敵人散去,次日快天亮時,陳世榮抓著樹藤從虎井溝爬了出來,經川洞打石場走到水井坳時,不料被土匪捉住,說是要殺了他。
“一個路人勸土匪說,他還是個娃娃,你們殺他做哪樣?殺了也只是一灘血。父親獲救后,被當地人陳國善收養,定居在馬槽溪村,之后成家……”陳德昌清楚地記得父親生前說的話。
陳世榮跳崖時把軍號掛在胸前,這支軍號被保留到今天,收藏在“紅軍長征在石阡”陳列館里,多次“輾轉”各地,向人們講述當年紅軍在石阡的慘烈戰斗。
新中國成立后,陳世榮擔任農會主任、大隊書記,他每年都要去跳崖的地方祭奠戰友,直到2001年去世。
陳德昌拿著父親陳世榮唯一的照片
“上世紀末,我們村、我們家的經濟條件慢慢好了起來,我就給父親買了一臺電風扇,他用了四五年。”陳德昌說。令他稍許安慰的是,在父親70多歲時,他陪著父親去了一趟湖南老家,讓父親看到了家鄉的巨變。
那是陳世榮第一趟也是最后一趟出遠門,交通工具是客車和火車。一路上,從石阡輾轉到湖南長沙再到汝城縣。尤其是在長沙,出了火車站后,父親看著林立的高樓,繁華的市井和喧囂的人群,眼睛濕濕的,久久不語。
陳德昌知道,父親經歷了戰火紛飛的年代,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,看到蓬勃發展的中國,不善言辭的父親雖然一句話也沒有說,但他猜測父親的心情是極其高興的。
石阡縣“紅軍長征在石阡”陳列館
多年來,父親的言傳身教,讓陳德昌繼承了紅軍為人民的精神。
陳德昌曾在石阡縣大沙壩鄉衛生院當醫生,2002年入黨。
“腦袋暈不暈?我先給你量下血壓,有事情隨時聯系我。”像這樣的入戶走訪,是陳德昌20多年來常做的事。村民誰得了什么病,正在吃什么藥,何時需要配藥,這些瑣碎的事對于他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事。
多年來,陳德昌的一言一行得到了村民的信任。面對贊譽,他說:“我只是做好本職工作,不管在什么崗位從事什么職業,都要無愧于紅軍后代的稱謂。”
統籌:張云泓
文字記者:楊婧
攝影記者:楊昌鼎
編輯:黃桂花
撥打電話:180-0155-8858
在線咨詢:點擊發起人工客服會話>>>
在線預約:點擊即可人工預約服務>>>